当前位置: 首页  / 他山之石  / 正文

他山之石

“这所大学,质保体系富有实效” ——专访上海大学

更新时间 : 2024-03-07    来源:     点击次数:

12月22日,上海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专家意见交流会举行。

经过为期三周的线上和线下考察,专家组认为,上海大学以“让每个学生全面发展、追求卓越”为质保理念,构建“一核一环二支撑”质量保障体系,富有实效,也是学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特色亮点之一。

据悉,上海大学自1997年推行院系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建设以来,在教学质量监测与保障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实践。近年来,伴随着《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》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,学校在教育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建设方面也进行了调整。

2021年,记者曾邀请上海大学教务部副部长、教育质量考察与评估办公室主任辛明军教授,分享该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经验。现摘选相关内容与读者分享。

记者:最近几年围绕打造一流本科教育,培养一流本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,上海大学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是否也有调整?

辛明军:上海大学的质量保障体系是基于PDCA的螺旋循环思想,分成质量标准、质量监控、质量保障、质量提升四大部分。以往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中,我们更加注重教学标准、课程标准、评价标准等的标准建设。

2018年之后,尤其是伴随“新时代高教40条”等文件的出台,我们希望质量保障体系能够更多地推进专业建设向OBE理念转变。除了学生、培养目标、毕业要求、持续改进、课程体系、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等7个方面,我校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上又加了一条,就是在持续改进上进一步延伸。

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,把人才培养的招生入口、培养过程、毕业出口三个环节打通,并把学生中心、产出导向、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结合在一起。所以在学校的质量保障体系3.0版本中,我们加入了OBE理念的第8条任务——质量保障体系,更加侧重于促进质量保障体系闭环运行的目标实现。这是我们目前正在完善的工作,也是接下来新一轮审核评估必须做的事情。

记者:在推进一流专业建设中,您认为一个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应该发挥哪些作用?

辛明军:在专业建设中,质量保障体系首先就是要促进培养方案设计中课程体系的完备。

2021年上半年,上海大学有6个专业准备建设国际实验班。因为国际实验班肯定要依托一个专业,那么这个专业是不是一流?

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提出了4个硬考核指标:一是在培养方案里,实践学分不能少于总学分的30%;二是全英语课程学分数不少于总学分的30%;三是全英语的专业核心基础课学分,不少于专业学科基础课总学分的50%;四是由于OBE理念特别强调毕业要求,所以我们要求毕业设计题目中50%要与工程实践或实验有关。

我们用这4个指标去考核国际实验班的专业。其实反过来想,虽然考核的是国际实验班专业的培养方案,其实基本上也就反映出我们对一流专业的要求。

其次,在教学质量评估方面,教学、实践、二课堂、毕业设计(论文)这四方面都没有发生变化,这就倒逼质量监控与保障部门去改革评价指标。

比如一流专业建设包括教学模式的改革,而线上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是做好线上一流课程建设。2020年迫于疫情大规模开展线上教学期间,我们第一时间发布了针对线上教学的评价指标,推进了线上教学质量的提升。

接下来我们推进改革的是实践评价,这也是以往质量保障体系中被忽略的一点。工程实践、社会实践、社会调查的质量怎么考核?2021年三四月份的时候,我们把实践评价体系梳理出来,大概有10项指标。

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二课堂,我们计划用满意度去评价。这也是目前我们正在和学校团委、学生一起推动的工作。总之,我们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指出问题,随后学校及时改进,而不只是在毕业后借助第三方评价再反馈问题。这样就能将校内校外的评价相结合,更全面地判断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薄弱环节。

最后还有毕业设计(论文),我们学校抽检的比例在3%~4%,相对来讲也比较严格。

当然,校级和学院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还是有差异的。所以下一步我们重点推进的工作是,加强各学院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。2021年学校28个学院中,已经有12个学院拥有了自己的教学质量督导组。我们希望通过帮助专业守住质量底线,更好地鼓励优秀的专业冲击三级认证。

记者:学校把哪些指标作为评估专业建设质量的“关键性指标”?

辛明军:2005年开始,上海大学坚持每年一轮对院系进行教育质量状态的年度测评,用于院系间的横向测评,以及院系内部的同比积累与纵向比较,并发布《院系教育质量状况年度白皮书》。在白皮书里面我们用了12个一级指标来考核一个学院的教学质量,相当于也是对专业教育质量的考核。

首先,最核心的指标是教授上课率,它其实包括两个数据,一是为本科生开课教授的比例,二是教授为本科生开课的门次数占比。这两个数据要结合在一起看。比如某个学院教师教授占比20%,那么理论上教授开课门次数占比也应该是20%左右。如果实际门次数占比低于20%,就证明教授为本科生专业教学投入的精力还不够。

第二个关键指标是专业或学院获得的省部级以上的教改项目、课程项目等教学建设的项目。

第三个关键指标是从OBE理念出发,考察专业本科生参与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的获奖数,可以从中看出学生在二课堂的活跃程度。

还有两个关键指标,一个是本科生毕业率。如果某个专业的生源质量很好,但毕业率不高,也反映出这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问题。另一个指标是出国深造比例和考研比例,我们希望在“十四五”末达到55%左右,不追求数量,更多要看学生的流向目的地。此外,评估专业的教学质量,督导组的听课质量评价也很重要。

未来我们还准备通过教务系统的改革,给专业画像。将国家数据库、学校内部数据,以及第三方评价数据整合起来,形成一个专业化系统。这样当作出专业撤销、关停的决定时,就能从专业画像中找到依据。这是我们质量监控与保障部门要做的工作。

学校教务部门还计划为学生画像,通过搭建信息平台,整合学生的学业成绩、参与的社团活动、竞赛、创新项目等考核指标,记录学生课堂内外的成长,形成对学生的素养评价。

另外,学校还要为教学组织画像,就是对专业的教师进行画像,判断出课堂团队、基层教学组织是不是过硬。通过这三个画像,我们就能基本判断出一个学院的办学情况,再通过质量保障体系把它整合起来。

因为最终的培养结果都是数据。当把数据提供给专业,管理者就能判断出培养质量的好坏,接下来我们再帮专业分析、改进。实际上三级认证关心的不只是有没有质量保障体系,而是有了质量保障体系后专业能不能做得更好,打铁还需自身硬。所以这也是我们质量监控与保障部门要努力做好的工作。


来源 | 麦可思研究(声明:转载此文,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或依法处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