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 / 诗情画意  / 正文

诗情画意

【散文】《我们都曾这样爱过》--太原科技大学赵莹莹(学生作品)

更新时间 : 2022-05-30    来源:     点击次数:

我们都曾这样爱过

——品评《追风筝的人》

 

一口气看完了小说《追风筝的人》,很震动。尤其是在看到全书的最后,主人公带朋友哈桑的儿子在风里追风筝的时候,那种快乐和解脱更是让人心动不已。

这本小说是阿富汗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作家卡勒德•胡赛尼的第一本小说,出版后大获好评,获得各项新人奖,并跃居全美各大畅销排行榜。作者用细腻平淡的笔触,为我们真实的还原了阿富汗喀布尔,娓娓道来一段人性的救赎。语言平实而力透纸背,感情强烈真挚而不造作,仿佛一位老朋友向你诉说他曾经的故事。有人说这是一部需要相信灵魂的人才有必要阅读的书籍。看完这本书, 心灵有种被洗涤过的虚空,但又深沉得不失分量,泪盈眼眶呼之欲出。这本书中所包含的人性救赎诚、爱使得读者们在其出版四年后仍然为它伤心,为它疯狂。

故事便从一场盛大的风筝比赛开始,主人公阿米尔与其仆人的儿子哈,就在这场比赛中开始了一生的追逐与救赎。因战争带来的颠沛流离,命运造成的阴差阳错,阿米尔与哈桑的人生开始伸向不同的方向。多年后,主人公阿米尔从狭隘幼稚逐渐走向完整成熟,重登故土找寻救赎,而哈桑却再也没办法微笑着对他说一声“为你,千千万万遍”。遗憾与自责因跨越了战争与国界,浓重压抑得令人喘不过气。而当索拉博从过往中醒来,开始重新接纳这个世,希望再次从我们的心中升起,盈盈吐绿。

书中的“风筝”不止是一场传统习俗中的追逐目标,它还是阿米尔追逐一生的原谅与救赎,是哈桑那句“为你,千千万万遍”的爱与承诺,是索拉博走出过往重生的第一抹阳光,更是千千万万名百姓在民族、宗教、战争中一直渴望的自由,平等与和平。作者所表达的并不是单纯的内心纠葛,而是对人性的表达与呼吁,因此每个人都会从中遇到属于自己的“风筝”。你可以从中窥见战争的苦痛与狰狞,也可以照见自己内心隐藏的秘密,正视残缺的灵魂,看见我们这样爱过的一生,这样爱过的风筝。

就从阿米尔与哈桑之间来说,我们当中许多人大概都面临过与阿米尔类似的困境:在生命某个成长的阶段,总会有过那么一次深刻的错误,缺陷,遗,甚至难堪,让我们耿耿于怀,隐痛难消。即使有过千百回的反思,痛悟,自,也难找到出口。这样的困境或许无可避免,因为我们生来空白,灵魂并非完整,我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追寻自己想要的东西,努力想要足够的温,努力希望自己的人生太平长安,却发现很多时候你不得不无意识地做出选择,去抛弃一些来换取你更想要的。你并非不爱,而是无法分清爱与自私的界限,任情绪乱行以致自责悔痛。或许我们不会像主人公阿米尔那样长久地受其折磨,或许我们也会偶尔假装遗,但只要我们愿意选择继续保持着清醒,那么这些记忆还是会像梦魇一样,隐藏在内心深处,伺机发作。没有人愿意因为一次的错误就甘心承认自己是堕落的,丑恶的,所以,我们也会像主人公阿米尔一样,在苦苦地寻找那个打开自己心结的钥匙。

故事的最后,我发现,友谊在历经这么多生死、背叛、思念之后真的变得荡气回肠。有温暖,却没有释放;有希望,却没有彷徨;有谅解,却再也得不到真正的宽恕。很残忍,真的很残忍,但又美丽得无可挑剔。我想说,这就像是一个关于命运轮回的故事。开头和结尾重叠在一起,成为两幅相似的画面:广袤的天空,雪花飘落,空气寒冷而清澈,追风筝的孩子们欢叫着奔跑,追逐飞逝的光影。胡赛尼使我们看到一个在挣扎中成长的普通人,一个孤独而卑微的英雄形象,他的自私与懦弱,他受折磨的良心,他逐渐强大起来的内心和信仰的力量。

而故事外的我们都是,或者曾经是像哈桑,像阿米尔般的追风筝的人。们从来看不见,也不去看风筝的影子,只是知道,它终究会来到最初就设计好的角落,历经袭袭风沙与灿烂千阳来到这里,圆满我们的喜悦,实现我们的悸动,甚而,烙进我们的灵魂。

其实这一生, 我们都曾这样爱过,这样追寻过你我心中的风筝,从来不曾停下,不曾忘记,虽过程曲折,但你与它终会在前方的山口会合。